【文献与探索】具永久记忆的互动空间:微信与职场权力关系的强化
图片来源:皮子矜供图
类别:网络治理
导言
数字媒体的发展究竟在赋予还是剥夺劳工的权力?社交媒体如何影响职场中的人际互动以及权力关系?在最近一项研究中,通过对微信用户的深度访谈,香港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田晓丽发现,对中国雇员而言,微信在工作中的使用不仅没有消除、反而进一步强化了职场原有的权力等级关系。具体而言,下级不仅需要以点赞或者评论朋友圈等方式来表达他们对上级的忠诚和赞美,下班后仍需要在群聊里及时并礼貌地回复上级的信息,或回应上级发起的和工作无关的话题。在网络互动中,人们的行为和聊天记录不仅随处可见,还触手可及。这种永久可见的状态极大压缩了雇员自由活动的空间。最终,大部分人不得不选择表演性服从,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职场中的权力不平等。论文发表在Sociological Forum上面。
(文献来源:Tian, Xiaoli. (2020). AnInteractional Space of Permanent Observability: WeChat and Reinforcing the PowerHierarchy in Chinese Workplaces. SociologicalForum. 1-19. DOI: https://doi.org/10.1111/socf.12662)。
技术、网络互动与工作
信息通信技术(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如何影响工作和组织文化是一个学界关注已久的话题。一方面,研究发现,由于ICT的普及,雇员被要求“时刻在线(always on)”(Haeger and Lingham 2014),工作量工作强度也较以往有所增多 (Brodyand Rubin 2011)。而另一方面,ICT也提高了他们在工作中的自主性与能动性,使组织架构和管理风格更趋向扁平和去中心化,从而逐渐从强制型控制转向规范型控制 (Fleming and Sturdy 2011; Kunda 2009)。
不过,ICT对职场中日常互动和人际关系的影响仍然是一个较少被关注的领域。以往研究发现,等级分化和权力实践(doing power)普遍存在于职场上下级的交往中 (Morand 1996)。上级希望对下级施加控制来展示自己权威,而下级通过尊敬与服从来表示对其地位的肯认。由此,权力关系不仅在人们的日常互动中得到展现,也从中实现了再生产 (Crawford 1995)。
随着ICT普及,人们的日常互动越来越多转向线上。和面对面的线下互动相比,线上互动不再需要参与者在空间上共同在场。聊天记录不仅会被记录储存,还能通过搜索便捷地获取。此外,由于无法清楚知道屏幕后究竟有多少人会在未来阅读到自己的信息,网络互动成为一种实际参与人数n完全未知的n元(n-adic)互动 (Tianand Menchik 2016)。在这些独特的特征影响下,职场中的日常互动、人际交往和权力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
中国职场中的权力关系
职场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和价值观会影响人们应对现有权力关系的策略选择。在中国,一方面,受严格的等级秩序以及对社会地位的重视等影响,职场中的人际交往会依据双方相对的权力地位而行事。由于大量的权力集中在上级手中,对下级而言,搞好上下级关系有时甚至比工作表现更能够影响到职业发展。另一方面,不同于西方对工作和生活边界的强调,中国文化里对关系的重视使划清界限这一举措变得不合时宜 (Law et al. 2000)。在同事如家人的观念影响下,人们很难将自己的私人生活完全从工作中隔离。在这样的结构背景下,微信的流行与便利性进一步加深职场权力关系的渗透。
微信对职场日常互动与权力关系的影响
本研究通过深度访谈进行数据收集。访谈对象来自北京、上海和广州,工作单位覆盖了不同的组织类型,包括较扁平的非盈利性机构以及层级分明的大公司等,访谈对象大多受过高等教育,有职场新人,也有管理人员。通过对56个个案的分析,研究将重点放在他们如何解释自己的微信使用行为与习惯上。访谈中,几乎所有被访者都谈到他们不得不在微信上继续对上级表示服从,甚至需要比线下更注意自己的发言和回复。
无时无刻,无处可逃
在中国,微信已经成为工作中重要的通讯工具。当同事甚至领导也在自己的好友列表时,如何恰当地和他们互动成为职场人士必修的一门功课。以朋友圈为例,被访者谈到,他们会主动地给上级的朋友圈点赞以表示关心和重视。类似地,在群聊中,他们不仅需要再三斟酌自己在群里的措辞是否礼貌得体,当领导在群聊里发表意见或提出要求时,还要及时给予正面的评论回应。
虽然类似的行为在线下互动中也同样存在,但由于在线互动的便利性,上下级关系通过微信进一步延伸到了被访者的私人领域。只要被访者还在使用微信,哪怕下班在家也无法逃离里面的同事和上司。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新年的抢红包。在农历新年假期期间,哪怕只是面对抢红包这一游戏行为,他们也片刻不能松懈。当领导在群里发红包时,尽管数额不大,下属们也必须积极参与,并即刻回复感谢的信息或表情。否则会被视作不给领导面子。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抢红包还是及时回复信息都和工作效率没有关系,这类行为本质上都是向领导展示服从的情感劳动。虽然类似的行为在以往并不少见,但工作中的权力关系如此深入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哪怕在自己的私人领域也无法幸免,是微信带来的一个全新的变化。
具有永久记忆的互动空间
此外,在微信上,谁有没有发言、什么时候说了什么,都能一目了然。被访者表示,有时哪怕只是没有及时回应,都会被领导发现。除此之外,在微信上还可以精确地查找到以往的互动记录。这种全方位的监控能力进一步迫使被访者以更顺从与毕恭毕敬的方式和上级交流。
在某种意义上,微信聊天可记录、可追溯的特性将工作场所变成了福柯意义上的“全景监狱”。如其所言,人们之所以不断规训自身并不是因为上司真的做了什么,而是他们有可能会做什么。也许领导并不会一直关注谁给自己点了赞,但只要被监控的可能性持续存在,人们便不敢越雷池一步。
更有甚者,在微信上再微小的失误都会被永久记录在云端,并带来不可预知的后果。由此,微信成为了一个具有永久记忆的互动空间。这是以往面对面互动中不曾出现的现象。许多被访者认为,正是因为在微信上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永久”记录在案且无法删除,他们不得不更仔细注意自己的发言和行为。
N元互动中的旁观者
除此之外,在微信上的对话还有可能被没有参与进互动的其他人看见。在面对面交流时,人们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谁在现场。但在微信上的n元互动中,究竟有多少人会看到或者参与到对话中是完全未知的。这不仅仅因为人们无法知道谁在屏幕的另一端,还因为消息可能会在发送后的任何时候被阅读(Tian and Menchik2016)。
举例而言,领导在朋友圈发的动态和收到的回复不仅仅只有互动双方能够看到,好友列表里的任何人都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候看到这段对话,其中便可能包括领导的上级。这意味着,如果收到的回复没能体现出下属对他的尊敬,很可能会影响上级对他能力的评价。同样的,如果领导在群聊里的消息没有得到回复,在其他下属看来也可能会觉得他没有足够的权威。
大量不确定的潜在观众进一步扩展了微信互动的可见范围,使人们必须更谨慎地处理微信上的发言。被访者表示,他们会尽可能地避免任何冒犯领导的举动。甚至于,越级和大领导表现得过度亲密也会被视作不守规矩。总而言之,在微信被放大的可见性下,他们需要更加清醒地认清自己在权力结构的位置并严格遵守社交距离与他人互动。
表演性服从
针对上述微信互动的可见性特征,被访者采取的应对策略不尽相同。有的选择表示服从,有的则相反;有的行为出于本心,而另一部分则是为了个人利益假装为之(详见下图)。访谈中,绝大部分被访者表示,虽然他们并不相信自己比上级低人一等,也不认同微信上向领导奉承示好的行为,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服从这套规则。
Types of Actors
Cynical Performer | Sincere Performer | |
Comply | Type 1: Do not believe they are inferior, reluctant to comply, but comply anyway | Type 3: Believe they are inferior, willing to comply, and comply |
Do not comply | Type 2: Believe they are inferior, willing to comply, but do not comply | Type 4: Do not believe they are inferior, unwilling to comply and do not comply |
之所以选择在微信上进行表演性服从,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既无法承担反抗的后果,也希望由此获得领导认可,从而谋取利益。这从侧面说明,在中国职场,强制性权力(coercive power)与奖赏性权力(reward power)依旧占主导位置。这也是为什么微信的永久记忆会使雇员采取更多的服从行为的重要条件之一。尤其对于新入职或者低层级的雇员而言,由于在权力结构里的弱势地位,他们的退出成本会更高,和领导的关系会直接影响到未来的升迁与职业发展。因此,他们也更倾向于在微信上不断践行这一服从的表演。
结论
总而言之,在中国职场的权力结构以及强调等级秩序的文化影响下,微信在工作中的使用进一步加强了对处于权力分层弱势地位的下级雇员的控制。由于其可记录、可追溯以及n元互动的特点,微信创造出一个具有永久记忆的互动空间。在无休止全方位的监控下,人们不得不更积极地在上面展示对领导的服从,以讨好他们并避免他们可能产生的不满。即使他们并不愿意为之,但为了自身利益着想,大部分人最终还是选择顺从这套规则,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原有的权力等级与不平等。
(更多分析与实例,请参考原文:Tian, Xiaoli. (2020), An Interactional Space of Permanent Observability: WeChat and Reinforcing the Power Hierarchy in Chinese Workplaces. Sociological Forum. https://doi.org/10.1111/socf.12662)
如果您喜欢此文,请转发和分享给朋友们。谢谢!
附参考文献附参考文献附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Brody, Charles J. and Beth A. Rubin. 2011. “GenerationalDifferences in the Effects of Insecurity, Restructured Workplace Temporalities,And Technology on Organizational Loyalty.” Sociological Spectrum 31: 2: 163–192.
Fleming, Peter and Andrew Sturdy. 2011. “Being Yourself’ in theElectronic Sweatshop: New Forms of Normative Control.” Human Relations 64: 2:177–200.
Haeger, Donna L. and Tony Lingham. 2014. “A Trend TowardWork-Life Fusion: A Multi-Generational Shift in Technology Use at Work.”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89: 316–325.
Kunda, Gideon. 2009. Engineering Culture: Control and Commitmentin a High-Tech Corporation.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Law, Kenneth S., Chi-Sum Wong, Duanxu Wang, and Lihua Wang.2000. “Effect of Supervisor–subordinate guanxi on Supervisory Decisions inChina: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Management 11: 751–65.
Morand, David. 1996. “Dominance, Deference, and Egalitarianismin Organizational Interaction: A Sociolinguistic Analysis of Power andPoliteness.” Organization Science 7: 5: 544–556.
Tian, Xiaoli and Daniel A. Menchik. 2016. “OnViolating One’s Own Privacy: N-adic Utterances and Inadvertent Disclosures inOnline Venues.” Studies in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11: 3–30.
【文献与探索】逃离人际权力博弈:网络购物在中国
【治理与反思】成为“现代人”的诱惑:在上海作为地位象征的个人素质
【文献与探索】受众设计与情境差异:为何线上讨论容易走向观点两极化
【治理与反思】为什么有些公众愿意进行网络参与,另有些却不?
【治理与反思】公众为何持续使用电子政务服务?
原文链接(阅读原文 点击左下角):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epdf/10.1111/socf.12662
此处也可以下载全文:
http://hub.hku.hk/handle/10722/282956
凤凰网一点资讯:
http://www.yidianzixun.com/channel/m408752
欢迎您提出与本文内容、主题或翻译有关的各种问题与建议!
欢迎关注、订阅微信公众号【治理学术】。本公众号是由公共管理与政治学学科的老师和学生志愿者开发的学术和交流平台,重点是治理理论与实践领域的热点问题,我们每日整理、翻译并推荐一篇最新权威英文文献。核心内容分为三大板块:1、治理理论 文献与探索,2、管理实践 治理与反思,3、公共治理 教学与交流。
欢迎推荐或自荐研究成果,来稿请致邮箱:usstgggl@163.com
PS:如何加入微信公众号:
您可以扫描下面的二维码,或者搜索公众号:“治理学术”,或者加原始ID:
gh_dd2c06e61722 然后点击加入即可。
PS:如何查看以前推送的精彩文章:
您只要点标题下方的“治理学术”,并选择“查看历史消息”即可,精彩就会尽现。谢谢!